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北京4月19日電 (萬鵬)“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昨日上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深化改革實踐方向問題,首次提出了改革的兩個方向。有學者和媒體分析認為,總書記提出的改革實踐兩個方向,指明了我國決勝全面小康的正确方向,體現出我國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為下一步通過改革厚植發展優勢、增進人民福祉提供了行動指南。
增添動力與維護公平并重:
首次提出中國深化改革實踐的兩個方向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這一宏大主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過一系列精辟論述,對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論思考。
早在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曾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進。他強調,“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2014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讨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方向問題,他指出,“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往什麼方向走呢?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必須回答好。”“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
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系,始終是中國改革發展進程中的重大課題之一。“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在昨日的深改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闡述深化改革實踐方向問題,首次提出改革的兩個方向。有評論分析認為,這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通過改革厚植發展優勢、增進人民福祉提供了行動指南。
國防大學教授顔曉峰在接受中國共産黨新聞網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我國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隻有增添發展新動力,才能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供經濟物質基礎,否則社會公平正義就會止于空談或想象;隻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才能健康持續,否則大多數人民群衆缺少獲得感,終究要導緻發展停滞,社會矛盾激化。顔曉峰認為,當前我國既存在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也存在社會公平正義不夠的問題。要同時着手、協同推進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不能偏廢,不能用一方面的要求去妨礙另一方面的要求。這樣,才能實現決勝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标,繼而按照這一總要求向新的奮鬥目标前進。
再次強調人民的“獲得感”: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
改革不僅要有頂層設計,而且也要有評價标準,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多次出現在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也逐漸成為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準。
2016年2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提出過改革的評價新标準: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衆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标準。今年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創造性開展工作,着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讓廣大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新實踐中,既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又全面審視和科學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态勢,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追求公平正義成為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成為凝心聚力的重要支撐。“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衆帶來更多獲得感。”昨日的講話中,總書記将經濟發展的落腳點又一次聚焦“人民”這一中心。
有評論指出,把改革總體設計中有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要求落到實處,多用善用會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辦法推進改革,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改革必将為人民群衆帶來更多獲得感。顔曉峰向記者分析指出,總書記的這一論述特别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正是要保證既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又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對五中全會精神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集中概括。